收藏本站
我的资料
   
查看手机网站
内蒙古艺术教育中心
 

想让孩子成才,培养这两种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开智慧重于得知识

我和老公最近时时为该如何对刚上幼儿园的女儿进行教育的问题进行争论。他认为应该报各种培训班,为女儿进入小学做知识储备。和我老公有相同想法的父母并不少见。他们在孩子们幼儿时期就急于鞭策他们吸收知识,催促他们识别字母,识记单词,认为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长幼儿智慧,进而让他们获得成功未来的可能性。


然而,时代在进步,知识在不停地更替,二十年后,现在所谓的确切的知识,也许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日心说”被“地心说”彻底颠覆;相对论之后,大家发现牛顿的经典力学是有局限性的。昨日之是明日未必依然是,以20年前的知识应对20年之后的社会,显然不是智慧之举。即便我们教会了孩子们吸收更新知识的能力,依然未必能确保他们拥有应对生活的智慧。


大家对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某学霸毫无自理能力;某高材生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向舍友投毒;某海外华人博士,承受不了工作压力,自缢身亡……他们拥有知识,却没有自主自立、与人相处、情绪管理的智慧。


知识是中性的。知识本身从来不是力量,有智慧的人才能将知识变为力量。所以开智慧远比得知识重要的多。



什么是智慧


地狱里,一大群人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却因为勺太长而够不到自己的嘴,就这样人人只能望汤兴叹,愁眉苦脸;天堂里,一大群人也是手拿长勺围着一桶汤,虽然勺柄也长,但大家都舀起汤来喂对方,这样就都高高兴兴地喝到了汤。


故事里,地狱和天堂中大家遇到的境况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天堂中的人有为他人着想的智慧,帮助他人,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中国传统儒学中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仁爱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是让自己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途径。


仁爱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幼儿很好地处理与自我、与亲人、与朋友、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仁爱应该是每个幼儿必修的智慧课程。



仁爱是做人的智慧,专注则是让自己身心愉悦和做事的智慧。


一位久负盛誉的企业家在告别职业生涯之际,应多人要求,公开讲一下自己一生取得多项成就的奥秘。


会场座无虚席,奇怪的是在前方的舞台上吊了一个大铁球。观众们都莫名其妙,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了一个大铁锤。老者请了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上来,让他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把它荡起来。一个年轻人抢着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可是那吊球却一动也没动。


观众们都以为那个铁球肯定动不了,这时,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对着铁球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敲一下。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就这样持续地敲了20分钟,会场开始骚动。老人不理不睬。大概在老人进行到40分钟的时候,有人尖叫一声:“球动了!”霎时,会场鸦雀无声。那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老人用小锤就可以敲动的球却不能被年轻人敲动,足以看到想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和坚持的毅力


《易经》中说,圣人因为有恒心,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所以能化成天下。普通人如果能够专注其事,也是通往圣人的途径。对于幼儿来说,能自觉地将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到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专注)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克制冲动、自我约束的能力。许多观察和实验都表明,幼儿智力的发展与他们的专注力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注意力集中、稳定的孩子,智力发展较好;而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的孩子,则智力发展较差。同时,幼儿专注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


拥有了仁爱与专注,就拥有了做人做事的智慧。



一个有智慧的人

钱伟长,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个仁爱而专注的智者。


1931年,钱伟长进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就在他入校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改读物理系,而他入学时的物理成绩仅有5分。当他提出了转系申请时,教授认为钱伟长数理化成绩太差。但是钱伟长一再坚持,他陈述自己改学物理的初衷是为了国家的未来。最后教授只得让步,让他试读一年,如果一年内钱伟长数学微积分和物理的成绩在七十分以下,立即退回中文系,并要钱伟长同时选修化学,并加强体育锻炼。那一年,钱伟长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物理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到学年结束时,他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科目的考试成绩都追到八十多分。


△ 钱伟长先生


从对物理几乎一窍不通,到成为被爱因斯坦称赞“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的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伟长凭借的是他的“爱国情绪”和“艰苦努力”,即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意识,和持之以恒,不被他物影响的专注力


所以,我们的教育目标,从来不应该是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培养这一种担当意识,一种对人类、对自然的仁爱思想,一种做事情专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为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智慧如何获得


春秋时期有个有名的造车匠人叫轮扁,手艺全国无人能比。他造车时有个技巧:制作轮子时,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他一心想要将做得不宽不紧的秘诀传授给儿子,但就是无法准确地传达自己心中的分寸感,因此无法将自己造车最精华的智慧教授给儿子。




智慧的传授不像是单纯的规则,靠反复地练习就可以掌握。智慧本身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实性知识,更多的是如何在自己,他人与环境之间获得平衡,如何在当下欲望与长远未来之间进行取舍的方式。智慧传授的艰难,一方面受限于父母本身智慧的存量,另一方面很多的智慧依托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场景,需要有过磨炼之后的大彻大悟,要完全地复制、传授给他人,尤其是幼儿,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钱伟长先生是如何获得仁爱与专注这两种智慧的。


钱伟长先生在《八十自述》中提到,他的智慧的获得源自童年时期父辈们的熏陶:“幼年平时生活虽然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亲和叔父们相继回家,就在琴棋书画的文化环境中享受到华夏文化的陶冶。……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要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从上述自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启示:


智慧传授的最佳途径是涵养熏陶

钱伟长先生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饱学的儒者,在他们的熏陶和教育下,钱伟长关心家国天下,练就了高超的理解力、记忆力和专注力,在听闻日本帝国主义用一个晚上占领东三省的报道后,当即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并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专注于物理知识的学习,最终成长为让爱因斯坦也赞叹的人才!


智慧保存的最佳方式是内化为性格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尚未充分地体验、感受这个世界,未经历生活的磨难,直接拥有大智慧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人类智慧却可以以性格的方式保存在他们的身上。钱伟长先生正是因为从小养成了刻苦自励,胸怀天下的性格,在其成人后遭遇祖国临难、物理基础差的情况时才展示出仁爱与专注的智慧,克服困难,积极向前。


性格养正的最佳时间是在童年

童年是生命之始,是成人之始。性格形成之后,很难改变。一个人如果拥有好的性格,在社会中自然会如鱼得水,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但若不幸养成了恶习,则会积重难返。一定要在童年时就养成良好的习性,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

△ 青年时代的钱伟长先生



智慧传授的最佳途径是涵养熏陶


一个3、4岁左右的小男孩,在餐馆里和家人一起吃饭。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把他的玩具小车碰到了地上,还没等服务员说对不起,小男孩儿就从椅子上站起来,大声说了一句:“你眼睛瞎了啊!”语惊四邻。这时,男孩儿的爸爸有些尴尬地吼了孩子一句:“你怎么说话呢!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



如果说这个小男孩的言语和行为,让我们觉得诧异并且失望的话,大概这位年轻爸爸说出口的话,更应该让人感觉悲哀。幼儿从他们听到、看到的环境中进行模仿学习。


据英国媒体报道,婴儿的模仿能力不可小觑。出生不到72小时的婴儿便会张开嘴巴伸出舌头来模仿成人。通过模仿他人,幼儿可以让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换位思考,以理解对方的感受。在通过自己模仿去了解他人的同时,也会通过感受他人的内心活动来塑造自己的性格。当幼儿用这种方式了解别人时,不是通过概念的推理过程,而是靠模仿;不是靠思维,而是靠感觉。


当然,幼儿还无法分辨模仿行为的是与非,涵养液的好与坏。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自一个人降落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便受到原生家庭、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影响,正面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如麻之于蓬,生于其中,不扶自直;负面的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如涅之于白沙,位于其中,与之俱黑。若想幼儿有良好的言行,教育者自己就要成为好的示范者,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涵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智慧保存的最佳方式是将其内化为性格


在医学界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有个病人叫尤金·保利,他51岁时得了病毒性脑炎,丧失了大部分记忆。他几乎记不起自己的朋友。在交谈时,他没法接上话。每天早晨,他会起床,走进厨房自己煎培根鸡蛋,然后钻回被窝,打开收音机。40分钟后,他会把同样的事情重复一遍。斯奎尔发现,尤金虽然无法记住一连串的数字,无法绘制出自己家的平面图,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女儿和孙辈,但他身上依然保留着年轻时养成的、看上去复杂得不可思议的各种习惯。当斯奎尔给他一杯水,尤金会表示感谢。有人进入尤金的房间时,尤金都会介绍自己,然后寒暄一番。



尤金·保利的遭遇提示我们,即便失去了记忆,人类的智慧依然可以部分地以习惯、性格(习惯是构成性格的主要成分)的方式保留在我们的身上。事实上,智慧保存的最佳方式是将其内化为性格。


对于来自环境的刺激,人类不像昆虫或禽兽那样,产生反射性或者机械性的反应,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反复考虑,以认知、感受、经验、知识,来判断刺激的意义,选择应对的智慧。有这么一个链条: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行为的多次重复会成为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个链条为智慧的传承提供了可操作性的选择,让性格养成的过程,成为智慧内化和保存的过程。即便记忆消失,性格依然存在,智慧依然存在!



性格养正最佳时间在于童年


战国时期,有一位神医,人称扁鹊。有一次,他被魏文王召见。魏文王问他:“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扁鹊的长兄医术居首,能在病情发作之前铲除病因,中兄次之,在病情初期进行控制,扁鹊治病于症状明显,病情严重时,医术居末。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教育之道亦如医之道。上智者教子,当如扁鹊之长兄,自婴儿呱呱坠地就引导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待其身上出现了不好的苗头,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针对其症状进行治理。其时已晚!更不会无视甚至“养护”其不好的苗头,让其成长为参天大树。那时,纵使洗髓拆骨,也难以挽回了!


1964年,执导过007系列电影的著名好莱坞大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开始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来自英国不同地区和家庭的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每隔7年他就会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的最新状况,于是就有了从《7Up》到《56Up》系列影片,每一集影片都以一句慧语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这句话和中国古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巧合般地相似。而在这部著名的系列纪录片中,14个孩子的人生无不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七岁之前接受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教育者一定要在七岁之前,在童年时期,其性格未形成之前,给予性格养正教育。“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童年的基础打好了,能慎始,才能善终,才会有美好的未来!人生是一条单行线,有去无回!人生没有第二次,教育也没有!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童年时代是性格养正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养成良好的性格,对我们的一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谁抓住了童年时的性格养正教育,谁就扼住了命运的咽喉!